http://www.hteacher.net 2023-10-17 17:43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保家卫国,当兵光荣的意识。
【能力目标】
履行服兵役的义务,保卫祖国。
【知识目标】
知道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以及军人的职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难点】
能够自觉履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教师给学生播放2018年解放军征兵宣传片,然后提问学生:看完这支宣传片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感觉到祖国的强大和国家军队战斗力的强悍;感到热血澎湃,自己也想加入军营和他们一起奋斗,等等。
学生自由思考回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法服兵役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那依法服兵役对于国家和我们有什么意义,军人有哪些职责呢?就势导入新课《依法服兵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服兵役是公民光荣的义务
活动一:案例探究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则材料:
两名福安青年在入伍后因怕苦怕累,无正当理由强烈拒绝服兵役,多次以口头或书面提出离队申请,其新兵连干部、班长多次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家长、市征兵办专人前往部队教育引导并讲清拒服兵役的有关处罚规定,均无转变,分别于11月2日、11月7日被部队退回原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66条、第67条和《福建省征兵工作条例》第33条、第34条及宁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对拒绝服兵役人员处罚力度的通知»(2014)明确,为切实维护兵役制度严肃性,警示教育全社会适龄青年,经福安市人民政府征兵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对缪某旺、陈某林2人实施处罚如下:
1.处以一次性经济罚款3万元;
2.个人户籍“服役栏”备注“拒服兵役”永久字样,并落实三年内不得为拒绝服兵役人员办理出国出境手续;
3.三年内不得聘用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
4.三年内其家庭和个人不得享受低保和小额货款等福利政策;
5.三年内不得参加成人教育考试及办理恢复学籍手续;
6.其个人拒服兵役行为列入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行为。
之后提问学生:
(1)国家为何要严重处罚这两位拒服兵役的青年?
(2)依法服兵役有什么意义?
学生看完案例之后自行思考发言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不履行义务是违法行为,应受到相应的处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是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宪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2.军人的职责
活动二:小组讨论
教师展示一则有关于军人职责的材料:
“如果祖国需要,我就是一颗上膛的子弹,时刻准备着战斗。”这是武警山东省总队临沂市支队原班长张楠赴索马里维和出征前留下的铮铮誓言。他在冲锋向前的道路上拼尽最后一滴热血,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坚守到生命最后一刻,诠释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2015年7月26日,张楠在中国驻索马里使馆执行警卫任务时,不幸在恐怖袭击中罹难,年仅28岁的年华定格在异国他乡。28岁的他走了,停留在这个世界的脚步是那么短暂而壮烈。战友们说:他并没有走,就在我们行进的队列里,冲锋的身影永远激励着我们向着强军目标一往无前。张楠牺牲后第五天,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一中队中队长井跃华收到了他托索马里使馆人员捎回国内的思想汇报。张楠在这份长达7页纸的思想汇报中写道:“人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我首先想到一个词——责任。生命诚可贵,责任当为先。”张楠常说,军人的职责就是上战场——这是一颗“出膛的子弹”对生命的诠释,也是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对使命的答卷。
将学生分为四人为一小组根据展示的材料进行讨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
提示:军人的使命就是保卫国家保护人民;军人无时无刻要服从于军队的命令,服从是第一位的,等等。
最后教师总结:现役军人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而预备役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段:《战狼》、《红海行动》
提问学生观看完电影片段之后的感受以及对军人想说的话。通过这样的观影活动提示学生对于军人、军队的直接感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学生能够树立起自觉服兵役的意识。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出本节课知道了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以及军人的职责。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其他有关于中国军队的电影或者政府的征兵视频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上一篇: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教案
下一篇: 小学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试讲稿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