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injiang.hteacher.net 2023-10-11 10:22 新疆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蛋白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归纳,提高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蛋白质的组成和其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难点】
蛋白质的组成和其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请说一说你们早上吃的什么?
【学生回答】①鸡蛋、包子、粥。②豆浆、油条。
【提出问题】其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学生回答】蛋白质、糖类、脂肪。
【教师引导】这些营养物质各起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展示一张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图表,介绍人体所需要的六种营养物质分别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教师引导】首先一起学习一下蛋白质与人体营养的关系。
【提出问题】什么是蛋白质?蛋白质由什么构成?
【学生回答】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是帮助人体生长和修补身体破损组织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
【提出问题】哪些食物中含蛋白质丰富?
【学生回答】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以及蛋清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许多植物(比如大豆、花生)的种子里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提出问题】蛋白质对人体的作用有哪些?能总结出几点?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并且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的作用;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约放出18KJ的能量;酶也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能催化生物体内的反应,具有选择性。
【提出问题】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代谢途径是怎样的?在营养方面起着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一部分氨基酸再重新组成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另一部分氨基酸可被氧化,生成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排出体外,同时放出能量供人体活动的需要。
【教师引导】蛋白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
【播放视频】血红蛋白在吸入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中的作用和煤气中毒的动画过程。
【提出问题】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呼吸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呼吸的过程中起到载体的作用。在肺部,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的Fe2+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随血液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放出氧气,供体内氧化。同时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携带到肺部呼出。
【提出问题】通过动画,能不能描述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血红蛋白在呼吸的过程中起着载体的作用,但是血红蛋白也可以与一氧化碳结合,而且结合能力很强,一旦结合便不容易分离,且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而死。
【学生活动】自学书中关于酶的资料卡片。
【提出问题】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反应,而且一般是在体温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
【教师讲授】蛋白质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
【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酶也属于一种蛋白质,具有什么特点,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反应,而且一般是在体温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
【教师引导】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等)对人的肌体蛋白的侵害。
当蛋白质受热或遇到浓硝酸、重金属盐、甲醛等化学物质时,会发生化学变化而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故重金属盐、甲醛可使人畜中毒。由于甲醛能使蛋白质变质,故可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能长久保存。
【提出问题】有人用甲醛水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出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目的是为了使水产品保存更长时间而不腐烂,但人食用了这样的水产品会引起中毒。
【播放视频】吸烟的危害。
【提出问题】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学生回答】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长期吸烟的人,容易得冠心病、肺气肿、肺癌等疾病,大量吸烟能使人中毒死亡。
【教师引导】吸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青少年一定要远离烟草。
环节三:巩固提高
血红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8000,经测定其中铁的质量分数为0.335%,则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为多少?
解析:68000×0.335%÷56≈4;每个血红蛋白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为4。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蛋白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蛋白质的内容,预习后面的知识,来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合理搭配膳食。
四、板书设计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欣欣
上一篇: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