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ansu.hteacher.net 2023-01-31 15:15 甘肃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分析中国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理解改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3.通过学习,体会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内容。
难点:古代重要变法和改革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呈现史料,提问: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变革,变革就会通达,通达了就会保持长久。
教师引导:这段话的意思是主张“变”,“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那么,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变法和改革?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春秋战国——商鞅变法
1.背景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结合课前预习回答。
学生回答: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2.内容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商鞅的图片,并提问:在战国时期变法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那么,商鞅提出了哪些变法措施?结合史料回答。
学生回答: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3.影响
教师追问:这一系列措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并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教师提问:北魏孝文帝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改革的?
学生回答: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图片,并提问: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结合史料回答。
学生回答: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
教师追问:在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哪些改革措施?
学生回答: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影响
教师提问:这些改革措施有怎么样的影响?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教师提问: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到了北宋中期又是怎样的状况?结合课前预习回答。
学生回答: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教师补充: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2.内容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王安石的图片,并提问: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那么,王安石提出了哪些变法措施?结合史料回答。
学生回答: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3.影响
教师追问:这一系列措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并结合史料回答。
学生回答: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
教师补充: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教师引导: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1572年,明神宗即位后,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2.内容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张居正的图片,并提问:张居正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提出了哪些改革措施?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影响
教师追问:在张居正辅政的十年,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历史小组为单位并结合史料回答。
学生回答: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教师补充: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教师提问:面对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有怎样的认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改革具有必然性,但也充满了曲折与艰辛。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民族交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搜集资料,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变法改革。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文文
上一篇: 甘肃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商鞅变法》答辩题目及解析
下一篇: 教师资格高中美术《环境色》教学设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