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19-09-04 09:23 中国教师资格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C.比知识发展要快得多 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
2.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 )
A.稳定 B.弱 C.平衡 D.不灵活
3.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A.艺术教育 B.军事体操教育 C.读写算的教育 D.文化知识教育
4.教育能够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这说明教育具有( )
A.政治效益
B.技术效益
C.文化效益
D.经济效益
5.“知人知面不知心”说明人格中的性格具有( )
A.复杂性 B 全面性 C稳定性 D功能性
6.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利用了人的( )
A.感觉对比 B.知觉选择 C.感觉适应 D.视觉后像
7.普通中小学的性质是( )
A.义务教育 B基础教育 C专业教育 D特殊教育
8.我们说一个学生的智力好,通常是指学生在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强,其核心是( )
A.记忆能力 B.想象力 C.注意力 D.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9.教育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这一要求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0.看两歧图形时,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发生变化,这说明了知觉的( )
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11.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 )
A 私学 B 公学 C 国学 D 乡学
12.在近代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的教育家是( D)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
13.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拓展课程
14.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谁享有机会和接受何程度的教育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 )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科学技术D.文化
15.我国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在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对青少年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其中,对于学生而言,其最主要的权利是( )
A.人身权 B.享受物质帮助权 C.隐私权 D.受教育权
16.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相结合
D、都是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7.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 )
A.基本要求 B.明文要求 C.总的要求 D.阶段要求
18.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 )
A 确定教育目标 B 选择学习经验 C 组织学习经验 D 评价教育目标
19.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为( )
A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B 适宜性、科学性、差异性
C 引导性、有效性、科学性 D 主导性、灵活性、启发性
20.班主任对班级领导管理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 )
A.个性影响力 B.社会影响力C.创造力D.口头表达能力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2.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3.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这体现了情绪的应激状态。
4. 在行为过程中如没有困难,则该行为不属于意志行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0分,共40分)
1.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2.简述疏导性原则的概念及德育过程中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3.简述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4.简述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一位教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两书相差多少的应用题”一课时,老师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老师教给他们的“比”的方法是可靠的,于是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下面是这一情景的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指定7个女生,3个男生到台前唱儿歌(女生的声音明显大于男生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他们唱得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男生和女生哪个组的声音大?
学生:女生声音大!
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女生的声音大?
学生:女生人多(学生凭直觉感受到)
老师:是吗?那么女生比男生多多少呢?
学生:(部分学生已经很快说出女生比男生多4人,还有大多数同学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
老师:(留给学生思考计算和交流答案的时间,直到绝大多数同学都得出结果,随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是4的?
学生:比的(学生说出自己比的方法)。
老师:大家用比的方法做得对不对呢?我们一块来比一下(让男生和女生成对依次坐回原位,最后只剩下4个女生)。
问题:
(1)老师采用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9分)
(2)老师贯彻了什么教学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9分)
2.小明的父母都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小明从小到大跟着父母去过不少地方,每个地方待了不到两三年,就又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因为父母工作忙,小明与父母的沟通也不是很多,每次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进入当地学校读书,小明就又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而当小明渐渐熟悉起来,可能又要离开了。刚入学时,小明成绩挺好的,可是几年下来,成绩一落千丈,他自己很烦恼,父母也很担忧。
问题:
(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小明的哪种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9分)
(2)请从需要之间的关系分析小明成绩下降的原因。(9分)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选A
【解析】能力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2. 选C
【解析】活泼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强、平衡、灵活。
3. 选B
【解析】略
4. 选D
【解析】劳动者和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5. 选A
【解析】略
6. 选D
【解析】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电影中活动的画面就是利用了人的视觉后效。
7. 选B
【解析】略
8. 选D
【解析】智力的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
9. 选D
【解析】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看到别人的优秀之处要自信,相信自己也有自己的长处,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
10. 选D
【解析】背景和知觉对象的变化是知觉选择性的体现。
11. 选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国学衰微,私学大兴,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2. 选D
【解析】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13. 选B
【解析】所谓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它(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变、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14. 选A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问题: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内容。
15. 选D
【解析】学生的权利包括人身权和受教育权,人身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16. 选C
【解析】赫尔巴特的这句话是著名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它又被称为“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相同结合”的规律。
17. 选C
【解析】略
18. 选A
【解析】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被称为“目标模式”,其首要步骤就是确定课程目标。之后的行为以目标为依据展开。
19. 选A
【解析】略
20. 选A
【解析】略
二、辨析题
1.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班级是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它是学校教育的细胞。但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概括起来班集体必须有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健全的组织结构;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2.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语文、数学等属于学科课程,它们分科设置,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但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但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忽视学习的过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这类课程给学生一定目标,让学生自己探究,从而得出结论。
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火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4.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意志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如果行为中没有困难,就很难体现意志的作用。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参考答案】疏导原则又称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参考答案】(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个体已有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等。
4.【参考答案】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四、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唱爱跳和对比赛等具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感兴趣的性格特征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并在这一情景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到“比”的方法。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使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性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掌握知识。
2.【参考答案】
(1)马斯洛按照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将需要划分为七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由于经常变换环境,家长工作忙和对小明疏于照顾,新环境中情感建立需要时间等,小明感觉与周围环境日渐疏离,而情感上的变化造成学业上的困难,他内心也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心理压力。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得到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他将七种需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缺失性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成长性需要的实现,小明因为没有得到归属与爱的需要,所以求知需要下降,导致成绩下降。
责任编辑:大白
上一篇: 非师范类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吗
下一篇: 教师资格中学科目二模拟题之注意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