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teacher.net 2017-01-11 16:30 教师招聘网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不是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是( )。(湘潭市)
A.故事引趣 B.观察演示
C.组织活动 D.引导联想
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株洲市荷塘区)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3. 班主任工作是从( )开始的。(江苏省)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4. 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株洲市荷塘区)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5.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的层次是( )。(广州市番禺区)
A.生理需要 D.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6. 教育史上两大学派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山西省)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7. 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 )。(广州市)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8. 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浙江省)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9. 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广东省)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0. 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武汉市)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消退
11. 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 )。(哈尔滨市)
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12. 理想和空想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但都属于( )。(西安市)
A.世界观 B.形象思维
C.想象 D.表象
13. 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河南新乡)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14.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株洲市荷塘区)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5. 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个现象说明了( )。(杭州市)
A.学习的实践性 B.学习的渗透性
C.思考的独立性 D.思想的开放性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河南新乡) ( )
2. “知之深,则爱之切”说明情感过程依附于认识过程。(江苏省)( )
3. 情感情绪两极性是指人的情绪情感往往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极端。(云南省)( )
4. 一个小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数学成绩很高,他学习数学的学习动机属于外在动机。(浙江省) ( )
5. 苛勒的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试误说是相互独立与排斥的。(湖北省武汉市)( )
6. 心境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云南省)( )
7. 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河南新乡)( )
8. “侧耳倾听”、“举目凝视”、“屏息”等现象都是注意的外部表现。(浙江省)( )
9. 中小学的教育任务是升入高一级的学校。(郑州东区)( )
10.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广州市) ( )
结合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试对上述案例作出分析。
10.【答案】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1.【答案】D。解析:变式练习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必要条件,它是指在其他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概念和规则的例证。
12.【答案】C。解析:理想和空想都属于想象。
13.【答案】A。解析:班主任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这种了解方式最为直接,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14.【答案】B。解析:“乐”强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情感体验。
15.【答案】B。解析:各学科知识共同构架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体现了学习的渗透性。
责任编辑:宗美琦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