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ujian.hteacher.net 2015-11-26 10:43 福建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答案解析#e#2015年全国教师资格证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选B
【解析】此题考查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启示,抓住题干“差异性”,所以要因材施教。
2、选A
【解析】此观点出自《论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选B
【解析】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体现教师劳动的延续性。
4、选A
【解析】学校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亦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选A
【解析】考查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选C
【解析】抓住关键词“首先要采取的”,应立即用冷毛巾或冷水袋敷上,减轻疼痛防止伤处肿大。
7、选D
【解析】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
8、选A
【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9、选C
【解析】抓住题干关键词“亲近老师,想得到夸奖”,显然是归属于爱的需要。
10、选C
【解析】“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强调勤奋的重要性,所以是性格对能力的影响。
11、选B
【解析】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出消极、被动,对一切失去兴趣的状态。
12、选D
【解析】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在小学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13、选A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改要求小学到高中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属于必修课程。
14、选C
【解析】林老师不断进行引导提问,属于悬念导入。
15、选A
【解析】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主要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师一个一个轮流教。
16、选D
【解析】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7、选D
【解析】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老师在教授圆周率知识之外,还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8、选B
【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等,教学只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育与教学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9、选A
【解析】备课有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和备教法。
20、选B
【解析】抓住题干关键词“责任分工、协同互助”可知为合作学习。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参考答案
(1)及时复习。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发生。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可以更好地提高记忆效果,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配合。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22.参考答案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观念制约教育的观念。
23.参考答案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品行等的小结与评价。
根据新课改提出的教育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提倡发展性和激励性评价。教师在撰写操行评语时应注意:
1、针对性。评语应写具体,并有典型事例。如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等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特长,防止千篇一律。
2、全面性。避免将好的学生写成英雄式人物,差生写得一无是处。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从德、智、体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防止以偏概全。评语中包括优点、缺点、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3、发展性。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防止一成不变。 4、鼓励性。要满腔热情地反映学生的优点,避免采用法官宣判式的严肃冷峻、古板生硬的语言,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可接受性:评语能否被学生和家长接受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指出的问题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艺术角度。二是评语用词尽量简单明了,贴近学生的年龄和文化水平。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参考答案
(1)沈老师对“漫画事件”的处理是值得学习的。
①沈老师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采取教育措施,体现了沈老师良好的教育机智。
②在事件处理上,表现出对学生行为的严格要求,同时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沈老师看到漫画并没有斥责学生,而是利用积极的语言进行引导,同时强调课堂纪律,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行为的错误。
③在事件处理上,沈老师能够全面的认识学生,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发展潜能。漫画事件属于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违反,但沈老师却能够在学生的违纪行为中看到学生的发展潜能,并给与表扬和鼓励。
(2)①处理突发事件要求教师要灵活应变,不影响当堂课堂授课,因势利导,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教师引导至关重要。
②教师语言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判断要准,并且使用的语言要恰当准确、严爱有加,切不可讽刺挖苦。评价也要恰当准确,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③采取的教育要尽量多样化。所以教师应尽量利用无声的眼神、表情、动作与有声的语言配合,方法多样进行教育,尽量使学生在心理上取得认同,并要防止学生行为上的反复。
④教师在处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25、参考答案
(1)刘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评价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刘老师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刘老师在课堂中会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
评价内容多样化。案例中不仅评价学生的思考,还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
评价有针对性,指导性。案例中,刘老师不仅表扬学生的优点,还会在表现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的方向。
评价用语简单明了,富有感情,体现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刘老师的语言温和亲切,易于学生接受,体现了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交流,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
(2)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
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5.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四、教学设计
26、参考答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拮、寐等6个生字,会写维、财等14个生字,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通过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文章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正确认识到诚实和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2)第1组:父亲角度
问题1: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父亲的描写,谈谈感受。
问题2:概括父亲身上的高贵品质。
问题3:父亲内心“选择“与”矛盾“的核心在什么,请你设计父亲的内心独白。
理由: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组问题从父亲的角度,通过逐层提问设疑,深入文章中心,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理解诚信守实的做人原则,明白“道德难题”的真正内涵。
第2组:母亲角度
问题1: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什么是“道德难题”?我心中的疑问解开了吗?
问题2:如何理解开头段落母亲说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含义?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读课文,解读“财富”的含义
理由:从母亲的角度,串起全文情节脉络,让学们清晰明了把握文章重点。
第3组:“我”的角度
问题1:文中“我”的情绪变化是什么样子的?
问题2:我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
问题3:我“释怀”了吗?明白了吗?我们家最富有的是哪个时刻?为什么
理由:从“我”的角度,更能让学生深入文本作者的内心,更能通过“第一人称”解读文本所揭示的人生哲理:诚实、守信。
(3)中奖时 道德难题 (留?还?) 还车后
—————————————————→
严肃、咆哮 诚实,守信 高兴 轻松
这样的设计符合板书设计的原则即简单大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理清了事情发展的顺序,呈现了父亲中奖到还车的思想过程,突出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有序性、直观性,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
27、参考答案
(1)“四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在本课堂中,积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数学思考。领悟数学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丰富活动经验。
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学习交流讨论。训练基本技能。
(2)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圆,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28、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从图片中找出认识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车轮,花坛和水池等都是圆形的,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认识圆。
二、教学圆的特征。
(一)画一画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在纸上画出一个圆?
2、上台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二)折一折
1、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圆剪下了,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依次重复几次,发现有什么变化,能得到什么规律。
2、结合同学们的观察发现,教师讲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
3、练习:用彩笔描画出下列圆的半径和直径。
(三)量一量
1、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发现了什么。同时量一量直径,思考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教师演示,学生练习
1、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如何用圆规快速而准确的画出不同大小的圆:首先将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为半径;其次,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作圆心;最后,让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2、学生模仿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体会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发现生活中的圆,下节课分享,同时,利用圆规,以圆为素材,发挥想象,进行作画。
责任编辑:厦门分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